浙江杭州:外骨骼和机械臂“接力” 电力检修上新“黑科技”
发布日期:2025-07-23
穿上智能人体外骨骼装置,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班员孙若琛扎稳马步,腰背发力,稳稳搬起重达50公斤的载重无人机。随后,他又搬来了30公斤的输电线路机械臂综合检修机器人。10分钟后,无人机带着机器人腾空而起。70米高空的地线上,机械臂灵活伸展,自主更换防振锤。
不用“徒手爬高压塔”,这场由电力人员和无人机、机器人共同完成的“接力检修”,耗时不到1小时,节约了50%的作业时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首次创新性地将人体外骨骼机器人与机械臂综合检修机器人联合应用,通过“外骨骼搬运+无人机挂载+机械臂检修”,代替人工执行高风险检修任务,有效克服重物搬运与高空作业双重挑战。
今年入夏以来,杭州持续高温,用电负荷不断攀升。“迎峰度夏期间,带电消除缺陷和线路检修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全市有1000多项检修任务,平均每天要跑5至6趟。”输电运检中心工作负责人曹子唯介绍。
带电作业,意味着电力人员要穿上七八斤的绝缘服,再爬上相当于25层楼高的铁塔。“夏天塔身晒得滚烫,还没开始作业就已经满身大汗。”曹子唯说。同时,检修作业地点复杂多样,即便有无人机和机器人助力,有时也要扛着近百公斤的设备爬山,这对电力检修人员的体力和安全都有着极大考验。
智能人体外骨骼装置,正是从源头为电力人员“减负”。“这台装置在关节处有驱动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弯腰助力和行走助力功能,给腰部或腿部提供最大30公斤的助力。”孙若琛说,原本搬运设备要几个人轮流扛,佩戴外骨骼后,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准备时间缩短近一半,效率更高了。”
“接力”第二棒,交给无人机和机械臂。记者看到,飞手操控下,载重无人机通过绳缆将机械臂吊至空中,经过摄像头的精准捕捉,机械臂轻巧地“抓”住地线。“它有6个关节,每个关节都能360度旋转,臂展60厘米,可以灵活到达作业点位。”曹子唯说。以更换防振锤为例,电力人员要花半小时,机械臂15分钟就能完成,有效避免了人员登塔可能引发的高坠风险和触电风险。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器代人”的数智运检体系已在杭州电网各项工作中落地生根。未来,该技术将拓展应用于导地线修补、间隔棒更换等更复杂的高空作业场景,为迎峰度夏等关键时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技术保障。
返回目录